万科组织架构大调整!深铁系已深度介入核心岗位

撤区域、收权限、派高管、注资金,深铁集团正打出一套组合拳,全力救助万科。

万科,这家中国房地产的标杆企业,刚刚完成了一场酝酿已久的“顶层革命”,组织架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9月17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000002.SZ)在其官网更新组织架构及管理团队信息,核心在于组织架构“扁平化”,强化集团总部管控。

这是自今年1月国资股东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铁集团”)入主万科管理层后,万科发生的最大规模人事变动和组织架构调整。

撤销区域公司,总部强势集权

调整后,万科将形成“集团总部、地区公司、事业部”的新格局,撤销了原有的开发经营本部以及其下的5大区域公司(华东、南方、北京、西南、华中),将原有的“5+2+2”架构(5大区域公司、2个总公司、2个直管公司)调整为集团总部直接管理的16个地区公司。

这标志着,万科打破了沿用近20年的“集团—区域—城市”三级架构,转向更扁平化的“总部—城市”二级管控体系。

万科延续多年的传统职业经理人模式,似乎正在让位于一种更具掌控力的“总部集权”模式。同时,物业、商业、长租公寓等8个事业部保持不变,也由总部直管。

换句话说,万科从“诸侯割据”模式,彻底转向了“中央集权”模式。随着万科区域公司被取消,开发业务的投资、财务、运营等权限上收到集团,深铁背景管理层的实际权限已经从集团渗透到一线执行层面。

具体看来,万科集团总部除了董事会办公室、集团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外,还设有投资发展中心、成本招采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等11个中心;地区公司分为北京公司、津冀公司、山东公司、上海公司等16个公司;原物业事业集团(BG)等统一归为事业部,目前包含物业、商业与酒店、办公、长租公寓、物流等8大多元化业务。

这次改革是万科应对当前行业深刻变化的主动出击。过去,区域公司权力很大,“各自为战”虽然能激发活力,但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决策不统一和内耗。在房地产的“青铜时代”,这种成本和企业内耗,已经成为万科不能承受之重。

一位头部券商的地产分析师表示,万科此次组织架构调整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总部的管理职能,加速收权,集权管控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极限降本”。此举既能提高内部决策效率,也能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加快万科化债进程,实现“上下一盘棋”。

老将重获重用,深铁系深度介入

随着这次调整,万科的管理团队也焕然一新。

据万科披露的信息,集团层面上,深铁背景的团队继续巩固核心权位。集团董事长辛杰,集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解冻,董事、执行副总裁郁亮,执行副总裁李锋,执行副总裁华翠,执行副总裁兼财务负责人韩慧华,董事会秘书田钧等高管职务保持不变,进一步掌控战略决策权。

不同的是,专业条线上则出现了新面孔。财务负责人韩慧华继续兼任执行副总裁,同时新任命卜令秋为财务总监,形成“双核心”财务管控体系。

卜令秋是一位来自深铁系的高管。他曾先后在深圳市市政工程总公司、深圳市天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天健沥青道路工程有限公司供职。

在集团总部关键岗位中,张海(原开发经营事业集团总经理)出任首席产品官、产品设计中心总经理,李嵬(原万科西南区域负责人)出任投资发展中心总经理,吴镝(原万科华东区域负责人)担任首席营销官,曹江巍(原万科北京区域负责人)任工程管理中心负责人,丁宁(原宁波万科总经理)任品牌营销中心负责人。

新设立的16个地区公司一把手,多数由经验丰富的万科老将担任: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刚(来自深铁集团)新兼任北京公司总经理,上海公司总经理耿冰,深圳公司总经理唐激杨(离职后回流万科),浙江公司总经理陈灏,广佛公司总经理周轶群,华中公司总经理易平安,西南公司总经理刘伟东,东北公司总经理曾巍等。

从名单中可以看出,在危机时刻,张海、唐激杨、胡博(现任万科数智科技中心负责人)等一批经验丰富的“老万科人”重获重用,他们深谙万科文化,具备极强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是当下万科想要打赢这场硬仗最需要的人才。因此,次次人才调整整体呈现出总部高管挂帅关键区域、资深老将镇守核心市场的特点。

本次管理团队调整是万科今年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变动。今年1月底,万科高管团队就经历了一场“地震”,董事会主席郁亮、总裁祝九胜、董事会秘书朱旭集体辞任,深铁集团顺势全面接管,辛杰接替郁亮担任董事会主席,深铁系高管全面入驻。

但这场变革的最终效果如何,仍待时间检验。集团总部在收权后,是否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和效率来直接指挥前线,如何避免决策链条缩短但效率未必提升的新问题,都是对万科新管理团队的考验。

深铁持续输血

在新组织架构落地的同时,9月16日晚间,万科公告称,公司第一大股东深铁集团向公司提供不超过20.64亿元借款。自2025年年初深铁集团全面接管以来,已累计向万科提供借款近260亿元。

这是深铁集团年内第9次向万科提供股东借款。

来自深铁集团的借款有望帮助万科缓解在公开市场的债务压力。根据Wind数据,万科在公开市场的境内债务金额为279亿元,其中2025年9月份到期债券本息合计为20.64亿元,和本次万科向深铁集团借款金额相同。未来12个月内,兑付高峰发生在2025年12月份,万科将有本息合计58.71亿元的债券到期。

“万科通过股东借款偿还到期债务,能够有效缓解公司的财务压力,避免因债务违约而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委员会秘书长吴高斌表示。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工作组专家高泽龙表示,在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的背景下,大股东的借款支持有助于提升投资者和市场对万科的信心。

根据万科2025年半年报,截至上半年末,万科短期借款为231.46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1347.13亿元。除了股东借款以外,万科目前正通过新增融资、大宗交易、推进存量盘活及回款等多种方式获得流动性支持。

可以说,万科今年能在公开债市场保持不违约,全靠深铁集团真金白银的全力支持。深铁集团铁了心支持万科,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万科已经从一家事实上的民营企业,变成了深铁集团的“亲儿子”。目前,深铁集团不仅持有万科27.18%股权,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还由“深铁人”辛杰率领的管理层全面接管万科的运营工作,获得了人、财、事的管理权。可以说,现在的万科,实质上已经是深铁集团的一家子公司。

其次,万科目前虽然陷入史上最大亏损,但万科的资产包中有大量优质资产。这一点是万科与恒大等企业的最大区别。“万科开发业务体量庞大,在近几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沉淀了部分难以短期变现的资源。”新管理层表示,问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并不是万科出现了本质问题。

最后,从深圳市的角度来说,万科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曾经在企业治理模式、资本市场、城市建设等方面都当过典型案例,且深圳GDP总量仅次于上海、北京,增速在一线城市中最快,深圳有能力救一个万科。

撤区域、收权限、派高管、注资金,深铁集团正打出一套组合拳,全力救助万科。

来源 | 《商学院》杂志综合自澎湃新闻、《中国房地产报》、《财经杂志》、地产观察、界面新闻、《证券时报》、36氪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大海之阳,蒸蒸日上!

威高血净荣登上交所主板

新亚电缆登陆深交所主板

恒鑫生活今日上市敲钟!

汉朔科技登陆创业板

常友科技敲钟上市!

汇通控股登陆主板!

亚联机械深主板超募

兴福电子登陆科创板!

惠通科技正式登陆资本市场!

新铝时代成功创业板上市

泰凌微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工大高科-铁路信控第一股周年

恭贺起帆电缆605222主板上市!

健尔康主板上市!

西藏多瑞优势先发造福儿童用药

艾布鲁完美申购18.39元/股

避雷器龙头金冠电气顺利上市!

仕净环保申购结果公布!

迪阿股份上市超募超33亿!

郭建华与他的海谱润斯

科跃中楷上榜北京民营企业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