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 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

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

  从十年试点到全国统一开市,这是我国碳市场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我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首日成交量达到410万吨 成交额突破2亿元

  16日上午9时30分,全国碳市场启动首日交易。启动首日开盘价为48元/吨。很快,首笔全国碳交易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短短几分钟内,挂牌协议交易已经累计成交了45万吨,成交额达到2200多万元。当日,成交量和成交价都在不断刷新。

  《金融时报》记者从全国碳市场的交易运营和维护单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获悉,截至16日下午3时,首日交易结束时,成交量达410.40万吨,成交额21023.01万元,成交均价51.23元/吨。当日最高价52.80元/吨,最低价48.00元/吨。中石油、中石化、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投、国家能源、申能集团、浙能集团、华润电力等企业参与了全国碳市场首日交易。

  所谓碳排放权交易,本质上是把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外部性”内部化。简单来说,同样是发电企业,如果A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际碳排放低于配额,就可以把剩余的配额在市场中出售,获得收益;如果B企业碳排放超过配额,就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其他企业富余的配额,通过这种方式激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

  这种模式下,“碳价”是否具有足够的激励效应成为关键。“碳市场作为一项环境政策工具,一方面是为了控制排放总量,实现低成本减排;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给碳定价,促使企业提高能效,投资开发绿色低碳技术,促进低碳转型。”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梅德文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一个足够高且稳定的碳价信号尤为重要。如果碳价过低或碳价波动太大,将会打击市场参与者信心,从而降低其采取减排行动的可能性,这与碳市场以最经济的手段达成长期的减排目标的初衷严重不符。

  首日成交均价51.23元/吨超出了此前部分专家的预期。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左右。目前,中国试点碳市场的平均碳价还远低于欧盟碳市场,2021年后者碳价一度超过每吨55欧元。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未来碳价的走势还是要看市场需求,同时和配额供需情况也紧密相连。

  对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目前,正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销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

  从试点到全国 持续推动制度建设

  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已酝酿多时。从2011年起,我国陆续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2017年底,国家发改委曾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一度也传出全国碳市场即将启动的消息。然而,直到2020年9月,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相关进程才进一步提速。

  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是以此前近十年的试点经验为基础的。赵英民在7月14日举行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七省市的碳交易试点有效促进了试点省市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并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摸索了制度,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当前,全国碳市场采用了“双城模式”——由上海负责全国碳交易机构及系统建设,武汉负责全国碳登记结算机构及系统建设。目前,暂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承担相关职责。

  具体来看,碳排放配额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和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通过全国交易系统进行。目前,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预分配额已完成下发。

  配额的“松紧”也是关键。启动初期,将采取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具体来看,就是在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这个方法基于实际产出量,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配额免费分配而且与实际产出量挂钩,既体现了奖励先进、惩戒落后的原则,也兼顾了当前我国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列为约束性指标要求的制度安排。”赵英民解释,在配额分配制度设计中,考虑到一些企业承受能力和对碳市场的适应性,对企业的配额缺口量作出了适当控制,需要通过购买配额来履约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抵消机制购买价格更低的自愿减排量,进一步降低履约成本。

  除了总结试点阶段的经验,欧盟在碳市场方面的长期探索也值得借鉴。在我国碳市场启动之前,欧盟碳市场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长,其碳市场发展历程十分曲折。欧盟碳市场运行初期,配额发放较为宽松,交易量由低到高。初期碳价波动较大,后又长期处于低位。

  “面对碳价不断发生硬着陆,市场几度濒临崩溃和持续低迷,欧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欧盟碳市场在2019年实行的‘市场稳定储备’(MSR)制度,对促进市场公平、稳定碳价、减少配额盈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梅德文表示。

  作为长期控制配额盈余的方案,MSR制度将基于一定的规则和目标按照预设的条件自动调整配额拍卖量。该制度实施的前5年,每年有24%的碳配额(EUA)被纳入MSR,被推迟的2014年至2016年的折量拍卖EUA也将直接被纳入MSR。这一制度设计稳定了市场预期,同时也减少了制度不确定性对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

  “随着MSR制度实施日期的临近,欧盟碳配额EUA价格突破了碳价多年在个位数徘徊的低迷状态,在2018年三季度突破了25欧元/每吨。”梅德文介绍说。

  积极开展碳金融工具探索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减排机制,碳市场将应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公共品私人部门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实现均衡的价格。多位受访专家也强调,在这个过程中,碳金融也可发挥重要作用。

  实际上,在此前的区域试点中,部分试点地区和金融机构也尝试开发了碳债券、碳远期、碳期权、碳基金、跨境碳资产回购、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等产品,但碳金融仍处于零星试点状态,区域发展不均衡,缺乏系统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不能满足控排企业的碳资产管理需求。

  “欧盟碳市场是在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2005年运行伊始便同时开展了EUA、CER和ERU的期货、远期、期权、掉期交易,碳期货交易尤为活跃。”梅德文表示,碳期货不但让控排企业可以管理碳风险暴露,防范价格变动风险,也让参与者可以从事投机活动,为市场带来流动性,提高了市场有效性。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表示,不论是欧盟(EU-ETS)还是美国(RGGI),在碳市场设计过程中均同时考虑的碳现货与远期、期货等衍生品交易工具,构成完整的碳金融市场结构,使得现货与衍生品市场之间能够互相支撑。

  当然,也有专家提示,碳市场和碳金融将成为助力低碳发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要看到碳市场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碳减排,实现碳中和。因此,要防范碳交易过程的“过度金融化”,避免在短期内出现“全民炒碳”的局面,让全国碳市场真正发挥出节能减排的最大效用。

  “如果这个市场要按照金融市场的方式来运行,形成比较好的价格机制,就要有足够多的市场主体,要有足够多的、不同的风险偏好、不同的预期,这样才能形成公允的均衡价格。”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只覆盖了电力一个行业,未来可能需要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七个行业,这样将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泰凌微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工大高科-铁路信控第一股周年

恭贺起帆电缆605222主板上市!

西藏多瑞优势先发造福儿童用药

艾布鲁完美申购18.39元/股

避雷器龙头金冠电气顺利上市!

仕净环保申购结果公布!

迪阿股份上市超募超33亿!

科跃中楷上榜北京民营企业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