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制造业遇到“产业大脑”:金融服务方式悄然生变

智能AGV小车往来穿梭有序运送物料、机械臂精准高效完成操作——在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卧龙集团”)的“未来工厂”里,偌大的车间空无一人……

  而作为卧龙集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项目,正是这个无人车间,提供着包括研发协同、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能源管理、设备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与追溯等所有场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去年8月,浙江省首个“产业大脑”在卧龙集团成功上线,随之而来的产业智变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迸发——全产业链上,企业生产效率提升50%,生产运营成本则降低了25%,故障停机时间更是降低80%以上。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作为数字化改革重大标志性项目,目前浙江省已确定两批共46个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的支柱制造业产业作为“产业大脑”建设试点项目,上述电机“产业大脑”正是其中之一。而当制造业遇到“产业大脑”,激烈的“化学反应”开始在更多领域加速显现,并将对金融服务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数字经济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而产业数字化则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取得显著成效,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我国数字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那么,什么是“产业大脑”?它如何促进产业“智变”升级并催动金融服务的迭代创新?近日,《金融时报》记者辗转走访了浙江部分银行与企业,一探究竟。

  数据引发变革 “最强大脑”破题产业升级

  原先,企业的物资储备都是各顾各,丢进仓库后可能积压过期;而现在,“产业大脑”上的物资联储联备功能如同打通了各个仓库,一旦企业急需某个备件,只需在平台上发布需求信息,就能第一时间从就近的仓库买到。

  透过“产业大脑”应用场景,企业的详细信息及具体分布一览无余,为下一步产业集聚提供决策依据;点开产业链图谱模块,企业之间的关联清晰展现,从中不仅能寻找产业链式发展的长板与短板,为精准招商提供参考,还可以实现精准治理。

  时下,在浙江,一场源于“产业大脑”构建与应用的产业经济治理与服务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随着创新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智能生产、无人车间、黑灯工厂将“未来感”拉满,并首先在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绿色石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现代纺织等重点产业,打开了想象空间。

  所谓“产业大脑”,是通过加工政府方、企业方、行业方等数据,提炼生成工艺技术、运营管理、行业知识与模型等可重复使用的数字化基本单元,进而汇聚形成的知识中心。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产业大脑”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对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进行跨组织、跨区域融合,构建个性化解决方案,更好助力企业创新变革、产业生态优化、政府精准服务。

  就好比人脑的记忆和存储功能,“产业大脑”的“记忆”来自产业链上的各种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汇集成知识库。如同人脑是人体的中枢系统,“产业大脑”既是数据的输入地,融汇来自政府侧和企业侧的相关信息;也是数据的输出端,根据获得的数据信息制定适合相关场景的解决方案或解决预案。

  “不难看出,‘产业大脑’既是一个能对产业进行全面掌握、分析、研判、预警的‘智慧脑’,同时也是一个洞察产业链情况、制定解决方案的‘决策脑’。”浙商银行战略客户与创新部总经理王勇强向记者阐释,“‘产业大脑’一头连接平台资源,一头连接重大应用,通过对产业发展进行智能化调节,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双向融合,赋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解‘产业大脑’,可以从汽车产业生态场景切入。”在宁波,兴业银行一位工作人员举例说,“以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坐标为出发点,可以触及全产业链的信息共享与协同网络;在此基础上,‘产业大脑’在链与链之间、政府与市场之间搭起桥梁;这样,整个坐标系的关节都被打通,任一要素波动引起的变化都将在这个坐标系中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业内专家看来,构建“产业大脑”无疑是产业升级创新最重要的举措,也是所有产业链改造当中最有杠杆价值的一环。就如同想让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变得非常厉害,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改变他的大脑认知;而要改造一个行业,改造行业头部企业对价值链的认知,比改造其他要素效率要高很多。

  而这,也是浙江构建“产业大脑”的逻辑所在。在绍兴,作为电机产业的链主企业,卧龙集团与上虞国投及产业生态圈企业等共同出资设立舜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以此作为浙江电机“产业大脑”项目建设的载体,利用物联网、云计算、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面向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提供多场景的数智化产品和业务运营整体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电机“产业大脑”已覆盖全国29省、10个上下游行业,服务企业752家,实现了企业、政府的融合贯通以及面向产业生态的跨领域、跨行业高效协同,初步解决了电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和难点。

  据悉,今年,电机“产业大脑”还将推动重点场景覆盖全省电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200家;而未来3年,卧龙集团还将完成国内30家主要工厂的数字化改造任务,并逐步把电机“产业大脑”打造成为全球化“产业大脑”,从而带动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大脑”的构建,让数据生产要素在行业产业链上的放大、倍增作用再一次得到凸显。在“产业大脑”先行先试的宁波,近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年均增长超18%,2021年增加值突破千亿元,数字经济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硬核动力,引领更多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和产业集群主动“智变”升级。

  金融资源在数据流动中实现高效配置

  6月16日中午刚过,胡会兵的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浙商银行30万元贷款到账了。

  “这么快,说实话,我是真没想到。”作为卧龙集团供应商宁国中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浙商银行的放款速度着实让胡会兵叹服,而他更没想到,自己竟因此成了浙江省电机“产业大脑”首笔数字信用凭证(舜智云证)银行融资业务尝鲜的“第一人”。

  30万元,对行业龙头来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于供应链上下游中的众多中小供应商而言,却可能至关重要。为稳链固链强链,扶持上游供应商,去年9月,舜云互联平台推出区块链电子债权凭证——舜智云证。

  “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无需抵押、担保,拿着这张凭证就可以在舜云互联平台上发起融资申请,银行线上审批放款,既方便又快捷。”胡会兵说。

  “与电机‘产业大脑’的合作落地,是我们实施数字金融助力数字化改革工程的创新尝试。”虽然融资额不大,但在浙商银行绍兴分行副行长邵丽蓉看来,意义非同寻常。她说:“我们通过系统无缝连接实现数字信用凭证互换,让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款实时到账,真正实现了‘产业大脑’赋能电机全产业链。”

  截至记者发稿时,浙商银行绍兴分行通过舜云互联平台已为11户供应商提供融资2365万元。“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做到4000万元至8000万元,争取突破1亿元。”邵丽蓉信心满满。

  众所周知,产业升级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能获取多少资源,而金融正是一种跨主体、跨时空的资源配置活动。记者在采访中一个深刻的感受是,搭建在数字化坚实基础之上的“产业大脑”,由于能够为金融服务提供更多信息支撑,从而引领着金融业务的发力方向。并且,当“大脑”中的数据流动起来,金融资源可以实现更高效的配置。

  在慈溪,拥有经销商2600余家、30万块店头招牌、100万个渠道网点的公牛集团,可谓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插座一哥”。然而说起眼下面临的一些困难,公牛集团财务总监潘晓飞仍然感到压力很大。

  “这几年公牛集团发展很快,经销商采购量增长特别快,但是备货需求大了以后,资金压力也很大,尤其是销售旺季的时候,为了留住优质经销商,我们只能是采取赊销模式,可是这样做,既增加了集团的应收款,还增大了集团的风险。”潘晓飞坦言:“而且,我们的经销商遍布全国,现在很多银行只能提供线下审批、线上放款的模式,效率低,额度上也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

  据了解,公牛集团及其经销商遇到的困难,最终通过浙商银行的全流程在线化产业链金融综合解决方案得到圆满解决。而这一方案,正是基于“产业大脑”运行模式,实现了三大核心创新。其一,数字化信用管理。依托客户推荐和历史交易,结合个人征信、大数据信息,为经销商核定信用额度,无需经销商提供资产抵押。其二,实现了大数据风控审批。通过征信和大数据信息,数字化分析主体特征、履约能力、实现线上化审批,秒出额度,无需人工审批。其三,全线上化贷款。经销商通过网页、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进行在线提款,贷款资金自动转划至账户确认订单,企业足不出户完成贷款和订货,整个过程操作便利、流程高效。

  采访中,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产业大脑”与以往数字经济平台建设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产业大脑”是在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有望融合政府侧的公共数据和企业侧的行业数据,为产业治理带来更多依据和工具,而这恰恰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据悉,今年以来,浙商银行正式发布“数智浙银”“微海”品牌和“185N”数字化改革体系架构,其中就包括把浙商银行特色服务嵌入到各个应用场景和生态的N项重大应用。

  在宁波,兴业银行积极推进G端链接,紧跟政府政策导向,找准切入点,将金融功能嵌入平台,构建金融服务场景。一方面,与智慧普华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合作落地了全行首个“智慧汽车融资租赁”项目,以“金融+场景”的方式,加快行内系统与企业平台的对接,实现了购车客户“一站式”的金融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创设极氪新能源汽车线上收款和线上信用购车模式,截至7月末,共有34家分行落地极氪分期业务,累计放款量近1.7亿元。

  据了解,目前,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为“产业大脑”建立多种创新应用场景,以最大限度发挥“产业大脑”的作用,进而带动产业的变革。

  普惠金融在“产业大脑”中深入对接

  湖州市长兴县,天能动力能源“未来工厂”的数据大屏幕上跳出了总部“产业大脑”发来的订单。很快,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操作就将订单下派到了生产一线;产品入库、出库交货也在平台一键完成。

  “有了‘产业大脑’,生产销售交易数据可以更清晰监控和获取,而通过与天能电池进行深度合作,银行就可以联合建模形式为上下游提供普惠贷款。”中国银行浙江分行办公室副主任董延毅对此感受颇深,“‘产业大脑’实际上打造了一个行业的数字化信用体系。普惠金融在‘产业大脑’中深入对接,能更精准有效服务小微客群,进而解决产业链上供应链金融的需求。”

  浙江近年来的实践成果也印证了这一观点。随着“产业大脑”陆续建成与应用,普惠金融的数智化发展得到了快速提升。

  在著名茶乡丽水市松阳县,从事茶产业的人口达到四成,超半数农民收入和三分之二的农业产值来自茶产业。仅县城里的浙南茶叶市场就有4000多名茶商,去年完成茶叶交易逾8万吨,金额超62亿元。

  在巨量的茶叶种植和庞大的市场交易中,茶农、茶商、茶厂都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但没有抵押、没有担保,要获得贷款并不容易。没有资金,茶产业如何做大做强?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从“产业大脑”催动金融服务的迭代创新中找到了答案。

  “透过一片叶子,能看到茶园的茶叶品种、施肥情况、茶叶产出情况以及交易记录。”董延毅告诉记者,“我们知道了茶农一年的产茶量和交易量后,很快就可以得出茶农的经营收入,可以为茶农、茶企进行精准画像,对应银行信贷逻辑关注的偿债能力,中行就可与茶‘产业大脑’进行合作,为茶农、茶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线上融资服务。”

  据悉,通过整合从当地茶叶质量溯源平台获取的关联交易数据、金融数据等,中行推算客户经营性现金流情况,测算并分析其资金需求及风险偏好,最终据此开发了茶商融资场景中的风控模型及策略,开创了全国中行系统内首个线上贷款“茶商E贷”。

  基于这一创新,中行浙江分行对有需求客户的识别精准率提升96%以上;而通过在线审批模型,将传统线下3天到5天的融资流程缩短至最快半小时。截至目前,“茶商E贷”产品已累计投放790笔,金额达2595万元;整个茶“产业大脑”场景下,累计投放1326笔,金额达3.66亿元,有效解决了茶商的融资难题。

  随着对“产业大脑”了解的深入,一个问题引起了记者的关注。由于“产业大脑”的建设一方面依赖于核心数据处理中心的搭建,而另一方面更依赖于每一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因而倒逼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

  而在中小企业占比超九成的浙江,中小企业成为数字化改造的主战场。可以预见,“产业大脑”的建设将对这些中小企业制造方式创新、企业形态重构、要素资源重组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深化数字赋能转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值得思考的是,金融如何在“产业大脑”建设及应用过程中起到精准“滴灌”的作用,通过为科创和小微企业融资增信,让更多的企业尽快跟上产业数字化升级步伐,成为“产业大脑”数据资源体系的一分子,融入“产业大脑”链生态、新智造应用、共性技术等管用实用好用的应用场景,促进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急需金融机构深入研究与探索。

  迈向高维发展 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

  6月,骄阳似火。一场保障工业制造业“强链、补链、畅链、固链”的“十链百场万企”系列对接活动,在浙江各地如火如荼开展。

  聚焦十大重要产业链,近万家上下游企业通过现场对接交流,短短一个月就累计对接订单317.15亿元,对接融资989.97亿元……“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加快了浙江数字经济发展进程,激发出巨大的市场内生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经济引发的变革中,金融作为一个产业,也将打开更高维的发展空间。

  由于“产业大脑”打通了产业发展和金融服务的数据壁垒,实现了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因而在帮助产业企业更易获得金融资本支持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帮助金融机构更全面掌握产业宏观和企业个体信息,从而开展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实现金融业务的突破。

  记者注意到,尽管目前浙江省大部分“产业大脑”平台仍处在建设初期,但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并推进与“产业大脑”项目的合作。部分银行抢抓先机,积极参与“产业大脑”平台建设,并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融资产品。

  “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关注‘产业大脑’平台建设,今年真正参与到‘产业大脑’项目合作中。”王勇强告诉记者,“产业大脑”合作模式创新在浙商银行受到高度重视,总行层面成立了“产业大脑”工作专班,全面推进该行参与“产业大脑”平台建设。截至7月末,该行已完成27个行业“产业大脑”项目的前期调研,基本涵盖全省的优秀“产业大脑”或产值突出行业的“产业大脑”。

  抓住“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机遇,兴业银行宁波分行将产品和模式创新做得风生水起。以“链长制”为基础,该行积极探索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等产业的数字化生态场景建设,通过创新打造产业链集群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了核心企业上下游批量营销拓展,由“单个突破”向“集群突破”转变。截至7月末,该行与宁波市80%的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融资余额超260亿元。

  紧紧围绕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国有大型银行纷纷加快布局,中行和建行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作为汽车“产业大脑”及工业互联网的一项典型应用,中行创新的双直联模式线上汽车经销商融资平台,迄今已成功为客户授信金额2.15亿元,累计投放8000万元,开拓了全新的供应链金融市场。未来,中行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到新能源汽车、烟草、5G、安防等行业,深挖潜在价值。

  据董延毅介绍,依托“浙江数字经济基金”及“数字经济贷”等特色产品,中行浙江分行大力支持前沿科技与各产业深度融合。截至6月底,该行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即数字产业化部分)授信余额225.77亿元,授信企业达到1124家。

  “今年我们绿色贷款新增489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建行浙江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创新推出的“浙丽碳效贷”“个人碳贷款”等绿色产品以及绿标通等绿色金融系统,有力支持了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引导民众通过更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节能减排,并有效帮助基层行提高绿色信贷的营销和识别的精准性。

  为更好助力产业升级,建行浙江分行全面对接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实践,积极搭建“建融智合”智能撮合综合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进行资金、项目、服务“余”“缺”资源的精准对接。截至今年7月末,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达到137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更多“产业大脑”完成系统框架搭建及产业企业接入,为抢抓机遇,部分银行已着手制定未来路线图,加快探索与“产业大脑”合作的创新模式,具体措施也进一步明确。

  据悉,围绕提升产业数字化、助力“产业大脑”建设、服务实体经济等工作要求,目前,浙商银行已初步设计涵盖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科创金融、国际业务、人才银行等方面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未来3年内,我们争取实现与全省重点行业“产业大脑”的全面合作,同时围绕‘产业大脑’建设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企业数智运营等方面助力推进产业集群数智化运营。”王勇强说。

  根据中行浙江省分行提出的“十四五”新目标:到2025年末,科创产业授信较2020年增长100%,数字经济授信规模突破2000亿元——用董延毅的话说,“中行要通过扶持数字经济、接轨数字经济,全方面加快融入数字经济,最终实现金融数字化、数字化金融”。

  从浙江看全国,从发展看未来。业内专家表示,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架构,推进数字经济系统建设的方案,体现了数字技术推进制造强国发展的前进趋势。可以预见,随着产业互联网进入快速增长期,银行机构作为产业链上资金流的提供方,夯实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生态场景、优化服务渠道、提升风控能力等方面加快金融科技布局,已成为必然选择。

发表评论

您必须 [ 登录 ] 才能发表留言!

相关文章

泰凌微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

工大高科-铁路信控第一股周年

恭贺起帆电缆605222主板上市!

西藏多瑞优势先发造福儿童用药

艾布鲁完美申购18.39元/股

避雷器龙头金冠电气顺利上市!

仕净环保申购结果公布!

迪阿股份上市超募超33亿!

科跃中楷上榜北京民营企业百强